首页 资讯 正文

《Science》上新!郭万林院士团队在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体育正文 11 0

《Science》上新!郭万林院士团队在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Science》上新!郭万林院士团队在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yuànsh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guójì)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郭万林和该校教授赵晓明团队继2024年7月开发(kāifā)气相(qìxiāng)氟化技术(jìshù)实现大面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diànchí)的均匀稳定化后(Science 385, 433-438, 2024),于2025年5月30日再次在《Science》发表最新(zuìxīn)成果“Vapor-assisted surface reconstruction enables outdoor-stable perovskite solar modules”,开发了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抑制了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在户外(hùwài)环境下(xià)的不可逆(kěnì)退化,在30 cm × 30 cm钙钛矿模组中首次实现与商用晶硅(jīngguī)太阳能电池相当的户外运行稳定性。两项研究形成技术闭环,系统性攻克钙钛矿光伏产业化进程中“实验室(shíyànshì)-产线-户外”全链条(liàntiáo)稳定性难题,相关技术已申请专利。

人类(rénlèi)正面临(miànlín)气候变暖以及能源(néngyuán)和水资源短缺的严峻挑战。因此,探索和利用太阳光热的新途径,提升其利用能力,已成为(chéngwéi)确保人类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郭万林院士团队(tuánduì)提出了一种通过功能材料与水的相互作用,将水中蕴藏的能量直接(zhíjiē)转换为电能的水伏效应,开创了利用太阳光热的新方法。近期(jìnqī),该团队在光伏领域也积极探索,针对商业化应用的大面积长效稳定钙钛矿电池研究再次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

小面积(<0.1 cm2)金属卤化物钙钛矿(gàitàikuàng)太阳能电池(diànchí)的光电转换效率已经达到27%,与商用(shāngyòng)硅电池相当。然而,它们的长期(chángqī)运行稳定性尚未满足光伏产品的要求,尤其是对产业级钙钛矿模组来说,其寿命远低于(dīyú)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仍任重道远(rènzhòngdàoyuǎn)。在(zài)团队前序(qiánxù)的《Science》研究中,已开发了一种气相氟化(fúhuà)技术实现大面积钙钛矿模组的室内长期稳定运行,该技术在产线中也能显著提升模组寿命,但在转化验证时却碰到了新的难题:针对(zhēnduì)更大尺寸的钙钛矿薄膜处理,比如30 cm × 30 cm产业级钙钛矿薄膜,需要(xūyào)在工业产线中引入专用氟化反应器(fǎnyìngqì),这将显著增加生产成本,降低技术方案的经济效益。这促使团队提出新挑战:能否开发更普适、后处理更温和、成本更低的大面积模组稳定化方案?

于是,带着进一步优化技术方案的(de)目的,团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zài)户外实测中观察(guānchá)到了一个独特现象:钙钛矿模组在昼夜循环中呈现出有趣的“可逆(kěnì)(kěnì)衰减”行为,即模组在白天工作时会出现性能衰退(shuāituì),但经过夜晚的“休息(xiūxī)”又能恢复部分性能。继续研究发现,这种(zhèzhǒng)特殊行为与钙钛矿薄膜中碘离子的可逆/不可逆迁移行为密切相关——可逆迁移发生在钙钛矿层内,所引起的性能衰减具有夜间自修复特性,而不可逆迁移涉及离子向电荷传输层或电极的逃逸,将导致器件性能的永久性衰退。

针对上述问题,团队开发(kāifā)出“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jìshù),相较于前代气相氟化技术,新方法无需专用设备,仅通过气相沉积多齿配体即可实现(shíxiàn)钙钛矿表面结构的原位重构,隔离缺陷富集的表面单元,实现离子不可逆迁移(qiānyí)的抑制(yìzhì)。这项创新技术不仅阐明了不可逆离子迁移是导致器件(qìjiàn)性能永久衰退的本质原因,更通过抑制该过程首次在钙钛矿电池上实现了与硅(guī)太阳能电池比肩的户外稳定性,同时工艺成本较前代技术大幅下降,且完全兼容现有光伏产线设备体系,为钙钛矿光伏技术的规模化应用(yìngyòng)扫清了关键障碍,标志着该领域从(cóng)实验室创新向产业化落地迈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经过气相辅助表面重构的(de)太阳能电池实现了更高的光电(guāngdiàn)转换效率和稳定性。0.16 cm2单元电池和785 cm2太阳能模组(mózǔ)的PCE分别为25.3%和19.6%。光/暗循环加速老化测试结果表明,模组的预计T80寿命(效率下降(xiàjiàng)至初始效率的80%所需的时间(shíjiān))达到2478次(cì)循环(等效于25℃环境下循环运行超过6.7年),为报道中最稳定性的钙钛矿模组。

为了进一步考察钙钛矿模组的(de)户外稳定性,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将(jiāng)钙钛矿模组和商用晶硅太阳能(tàiyángnéng)电池一起对比(duìbǐ),发现产业级钙钛矿模组展示出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相当的稳定性。并且由于钙钛矿电池较低的温度系数,其在高温条件(tiáojiàn)下的功率保持率甚至优于晶硅太阳能电池,证明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实际应用的可能性。

为了探究稳定性(wěndìngxìng)提升的背后机制(jīzhì),通过在光/暗循环条件下分析钙钛矿薄膜表面形貌演变(yǎnbiàn)和元素分布情况,发现经过气相辅助表面重构的薄膜展现出更强的可逆恢复行为,证实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有效阻断了碘离子向(xiàng)电子传输层的不可逆迁移路径,维持(wéichí)了界面结构的均匀性与致密性,从而显著提升了材料稳定性。

这项高水平科研成果的诞生,离不开背后科研团队的精诚合作和协同创新。在郭万林(guōwànlín)院士(yuànshì)和赵晓明教授的带领下,前沿(qiányán)院光伏研究团队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整合了能源科学、凝聚态物理、功能材料等多学科的实验平台与理论方法,打造了从(cóng)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流程体系。在本成果的研究过程中,赵晓明教授在前期气相(qìxiāng)氟化钝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气相辅助表面重构技术,论文第一作者孙向楠博士在赵晓明教授和郭万林院士的指导下,与合作者通力协作,揭示了不可逆离子迁移是导致器件性能永久衰退的本质机制,证明了抑制该过程能够(nénggòu)大幅提升产业级钙钛矿(gàitàikuàng)模组的稳定性(wěndìngxìng),实现了稳定性与商用晶硅太阳能电池(diànchí)相当的产业级钙钛矿模组。论文的其他作者还包括(bāokuò)西北工业大学石文达教授、瑞典林雪平大学Tianjun Liu研究员、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王鑫教授、前沿院张伟(zhāngwěi)研究员、博士生徐鹏(xúpéng)以及(yǐjí)硕士生程锦展。

郭万林在(zài)实验室针对产业级钙钛矿电池的问题与项目组成员探讨(tàntǎo)解决方案

项目组与郭万林定期(dìngqī)讨论,头脑风暴

据悉(jùxī),优异的器件性能、清晰的原理揭示和突破性的原创发现使得论文的发表过程非常顺利。论文于2024年12月投稿,2025年2月收到评审意见,4月修改返回后即正式录用。该工作得到了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江苏省科技厅等(děng)机构项目的资助,以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分析测试(fēnxīcèshì)中心(zhōngxīn)等部门的支持(zhīchí)。

(光明日报(guāngmíngrìbào)全媒体记者崔兴毅)

《Science》上新!郭万林院士团队在产业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里程碑式突破

欢迎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暂时没有评论

暂无评论,快抢沙发吧~